警惕美国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指揮中心說明,已於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目前共有414.15萬劑到貨,分別為首批1月25日151.21萬劑、第二批2月15日140.48萬劑及本批122.46萬劑。

關廟方向前往:南雄路-五甲路-歸仁13路。周遭路邊停車格:每小時20元,每日上限100元。

警惕美国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周遭公有停車場:每小時20元,每日上限100元。台南Mitsui Outlet Park替代道路: 避開台86快速道路。台南Mitsui Outlet Park融合台南市的古都印象,外觀採紅陶磚牆面設計,至於內部則運用綠樹、流水等各項元素,帶給民眾悠閒的購物氛圍。民營停車場:依各停車場收費規定。交通局預估,前往逛街的車潮容易集中在假日的上午11點到下午17點,尤其是228連假的最後一天車潮將與搭乘高鐵的人潮重疊,因此建議民眾多加使用替代道路,屆時也會安排人員進行交通疏導,並且即時調整道路管制措施。

台日購物比一比 那晚連去4家夜店,破除了「台南只有酒吧沒夜店」這個迷思(ELD)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這條街所紀念的朱爾斯・雅克(Jules Jacques),他曾在剛果工人抵制比利時強制橡膠採集時,組織了對剛果工人的討伐,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譽為民族英雄。

安妮・科迪在2020年去世,她的名字在隧道重新命名的投票中雖然名列前茅,同時卻也飽受爭議,一些人批評她的經典熱門歌《熱巧克力》(Chaud cacao)充滿粗暴的種族刻板印象,雖然歌手的家人強烈否認她有種族主義意圖。報告說:「去殖民化的公共空間,並不是一個所有殖民痕跡都被抹去的空間,而是沒有任何外在因素維持著白種『文明人』與前殖民黑人之間的不對稱關係,或是延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和不平等。歌迷則表示用她的名字命名一條「醜陋、骯髒」的隧道是「對她記憶的侮辱」。2020年黑人平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席捲整個城市,布魯塞爾委託專家小組編寫了一份256頁的報告書,探討比利時首都公共空間如何「去殖民化」,報告書便提出這兩種方案。

比利時聯邦政府是布魯塞爾中央利奧波德二世青銅器的所有者,握有最終決定權,而街道名稱的選擇主要由布魯塞爾19個地方政府決定。有關列強瓜分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

警惕美国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 專家小組建議,應該重新開發以當年剛果橡膠換得的財富建設的比利時建國50週年紀念公園,把公園內獻給殖民地「比利時先驅者」的紀念碑,更名為「比利時殖民宣傳解構紀念碑」。1870年前非洲只有一成土地被歐洲勢力控制,而到了1914年則快速增加到近九成,只有衣索比亞及美國控制下的賴比瑞亞能保持獨立,歷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新帝國主義時期。」 專家小組不建議拆除所有雕像,而建議逐案處理:有些紀念碑可以移到博物館或雕像公園,其他的可以重命名,或以介紹看板提供歷史脈絡。其他人為在法荷雙語通行的布魯塞爾以她的名字命名表示遺憾,因為只有講法語的比利時人才比較熟悉安妮・科迪。

」 他說,許多布魯塞爾居民沒有意識到殖民時代的紀念碑和街道名稱的重要性想起前陣子在課堂播放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播放過程我也不斷穿插講解,但是學生仍舊可以看到想睡,甚至播放結束後還對我說:「看不懂在演什麼。學生問我這問題之前,當然他知道有些人是受到二二八迫害而死亡,先前他也曾在歷史博物館看到相關介紹,也明白國定假日亦是因為此故而紀念。三、網路影音資訊的依賴與暴增 就算現在年輕人並非新住民後代,他們內心也不存在著省籍意識,但是他們仍舊可以對二二八無感,只因為網路影音存在著更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當然這情境不僅只限於二二八,各類事件議題皆包括其中。

課堂授課與課本雖然有提及,但是往後不同世代在共鳴漸少的背景下,二二八對他們而言也如過眼雲煙,尤其在這訊息量爆炸的時代,更多人選擇的是略過。故而每年到二二八這一天時,就算單純和平紀念也會無心挑弄到部分人的敏感神經。

警惕美国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撇除上述好幾批人所堅持的定見,更多的是無感且不在意的人,而且隨著世代推進又更多這樣的人,既然愈來愈多人都不在意,那其他人的堅持又有何意義? 重點在於「共鳴」,讓不同世代的人都能夠串連起的共鳴。然而回到一開始的討論,我們在詮釋歷史當然不能用「快轉模式」,過程脈絡也無法一言以蔽之,因為這之中也涉及不同史觀認定與切入角度,甚至需要不斷地對話、反思與討論,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如此,二二八詮釋更是如此。

網路影音氾濫的問題,讓年輕人更容易將心力投注在他們覺得有興趣的影音,撇除年輕人的依賴,許多中壯年族群亦會習慣在群組分享搞笑影片,亦是一樣的道理。反過頭來看,或許年輕人們也很不解老年與中壯年族群在吵什麼吧?說不定年輕人才是看得更清楚的局外人? 二、「新住民」視角下的二二八詮釋 在台灣的族群分佈上,近二、三十年不斷增加的新住民自是不容忽視的族群,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的統計,已取個本國國籍及身分證的新住民已超過65萬人,人數已實際超過原住民。然而當這些新住民在台灣結婚成家後,他們的下一代雖然也是台灣人,但是他們在自身成長環境與新住民爸媽的概念中,二二八更是相對遙遠無感的詞彙,他們更沒有非得認識的理由。學生:「老師,二二八的故事是怎麼樣?」 這是最近和即將大學畢業的學生在聚會時,他在話題無意間聊到而問我的問題。每年一到二二八這天總是很熱鬧,一批人堅持「莫忘二二八」,一批人認為在「消費二二八」,一批人認為在「撕裂族群」,一批人認為在搞「意識形態」,一批人主張要落實「轉型正義」,好多批人都發出了好多聲音。但也因為從省籍衝突的角度詮釋二二八,難免帶有嚴重批評、歧視與對立的情境,甚至帶了些悲情色彩,故而有些人會反感於討論二二八,因為一討論就被認為是在撕裂族群。

歷史雖然會因為不同身分立場而有不同詮釋,但歷史事件的發生已是事實,然而我們政府單位、民間社會、教育工作者、歷史文化工作者等等這些人,我們要如何立基在這個事實基點來詮釋出讓大家有共鳴的議題?而台灣人歷經悲慘後回首過往,我們又創造出什麼能引以為傲的價值信念,讓前後為此信念而努力的人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非一味被陳舊的二二八包袱給束縛,這已是我們面對新世代所必須深思的課題。一、「省籍衝突」視角下的二二八詮釋 老年族群或中壯年族群,可謂是經歷二二八事件的第一代與其後代,這類群體在看待二二八事件時,不論是本省籍或外省籍,有不少人仍是存在著「省籍衝突」的情節。

雖然他已有些微概念,但仍會反問但我這問題並不意外,因為二二八這詞彙與他們這個世代沒有太多生活共鳴,所以他們也較難有一個系統去理解整件事情的發展脈絡。」我明白他們不是厭惡這部片,真的就是沒有共鳴和提不起興趣。

他們不見得是排斥,更不見得熱衷政治,僅僅在於與日常生活無感,故而用狹義政治定義的中國人或台灣人之爭,對他們又是更遠的東西。近來在學校與學生互動時,可以發現學生很喜歡看抖音影片,而且搞笑無厘頭(或其他重口味)影片佔多數,有時候學生也會問我是否看過某某某的影片,老實說那些人事物都是我沒有聽過的,那些人事物也不會讓我感到值得花時間投入,就算我已是學校裡相對年輕的老師,與學生的相處代溝應是相對較少,卻不能否認我與學生的共鳴也愈來愈少。

以上原因對於新住民及其下一代而言,根本上就不存在著想去瞭解的動機,既然如此,我們又要用什麼樣的詮釋角度來與他們談二二八?尤其在學校課堂內愈來愈多新住民下一代,我們教育者又將要用什麼角度切入來與他們共鳴,這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是平心而論,還真的不少年輕人對這個這個歷史名詞無感,即便社會上總有一群人認為現行課綱意識形態強烈(事實未必),但是不理解二二八事件的年輕人仍多的是。又或者在省籍衝突的前提下,部分年輕人會因為漢人身分而想去理解事件過程。然而若用「省籍衝突」的角度看二二八,年輕人更只會理所當然地無感,因為年輕人並不會刻意區分自己是本省人或外省人,這對他們已無存在意義,他們只有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所以他們眼中看到的其他人也都是台灣人。

所以學校課堂教學談了再多東西,老師在歷史課堂講了再多二二八相關的東西,他們也少有想瞭解的動力學生:「老師,二二八的故事是怎麼樣?」 這是最近和即將大學畢業的學生在聚會時,他在話題無意間聊到而問我的問題。

想起前陣子在課堂播放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播放過程我也不斷穿插講解,但是學生仍舊可以看到想睡,甚至播放結束後還對我說:「看不懂在演什麼。所以學校課堂教學談了再多東西,老師在歷史課堂講了再多二二八相關的東西,他們也少有想瞭解的動力。

他們不見得是排斥,更不見得熱衷政治,僅僅在於與日常生活無感,故而用狹義政治定義的中國人或台灣人之爭,對他們又是更遠的東西。」我明白他們不是厭惡這部片,真的就是沒有共鳴和提不起興趣。

反過頭來看,或許年輕人們也很不解老年與中壯年族群在吵什麼吧?說不定年輕人才是看得更清楚的局外人? 二、「新住民」視角下的二二八詮釋 在台灣的族群分佈上,近二、三十年不斷增加的新住民自是不容忽視的族群,根據內政部統計2019年的統計,已取個本國國籍及身分證的新住民已超過65萬人,人數已實際超過原住民。但也因為從省籍衝突的角度詮釋二二八,難免帶有嚴重批評、歧視與對立的情境,甚至帶了些悲情色彩,故而有些人會反感於討論二二八,因為一討論就被認為是在撕裂族群。每年一到二二八這天總是很熱鬧,一批人堅持「莫忘二二八」,一批人認為在「消費二二八」,一批人認為在「撕裂族群」,一批人認為在搞「意識形態」,一批人主張要落實「轉型正義」,好多批人都發出了好多聲音。以上原因對於新住民及其下一代而言,根本上就不存在著想去瞭解的動機,既然如此,我們又要用什麼樣的詮釋角度來與他們談二二八?尤其在學校課堂內愈來愈多新住民下一代,我們教育者又將要用什麼角度切入來與他們共鳴,這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雖然他已有些微概念,但仍會反問但我這問題並不意外,因為二二八這詞彙與他們這個世代沒有太多生活共鳴,所以他們也較難有一個系統去理解整件事情的發展脈絡。學生問我這問題之前,當然他知道有些人是受到二二八迫害而死亡,先前他也曾在歷史博物館看到相關介紹,也明白國定假日亦是因為此故而紀念。

但是平心而論,還真的不少年輕人對這個這個歷史名詞無感,即便社會上總有一群人認為現行課綱意識形態強烈(事實未必),但是不理解二二八事件的年輕人仍多的是。歷史雖然會因為不同身分立場而有不同詮釋,但歷史事件的發生已是事實,然而我們政府單位、民間社會、教育工作者、歷史文化工作者等等這些人,我們要如何立基在這個事實基點來詮釋出讓大家有共鳴的議題?而台灣人歷經悲慘後回首過往,我們又創造出什麼能引以為傲的價值信念,讓前後為此信念而努力的人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非一味被陳舊的二二八包袱給束縛,這已是我們面對新世代所必須深思的課題。

故而每年到二二八這一天時,就算單純和平紀念也會無心挑弄到部分人的敏感神經。然而回到一開始的討論,我們在詮釋歷史當然不能用「快轉模式」,過程脈絡也無法一言以蔽之,因為這之中也涉及不同史觀認定與切入角度,甚至需要不斷地對話、反思與討論,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如此,二二八詮釋更是如此。

发布于 2021-10-21 14:50:2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33
上一篇:智能座舱? 下一篇:单片隔热型防火玻璃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

可乐雪碧奶茶加多宝矿泉水
支付宝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